查看原文
其他

杨绛先生北京病逝:钱钟书离去之后的那些年

2016-05-25 第一财经网



5月25日凌晨一时,著名女作家、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、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,享年105岁。


杨绛,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,本名杨季康,江苏无锡人,中国著名的作家,戏剧家、翻译家。杨绛通晓英语、法语、西班牙语,由她翻译的《唐·吉诃德》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,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。


杨绛先生即便近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,尤其是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数十部遗著。这对为人治学皆堪称完美的世纪老人,可谓功德圆满。


“我和谁都不争,和谁争我都不屑;我爱大自然,其次是艺术;我双手烤着,生命之火取暖;火萎了,我也准备走了。”这段广为流传的话,杨绛译自英国诗人兰德(W. S. Landor),最初出现于1991年的《杂忆与杂写》。


很久以前,她就做好了“准备”,她的人生内省而坚定。


2012年3月26日,社科院陈奎元院长去看望她时,杨绛先生曾提出三要求:一、去世后,不开追悼会;二、不受奠仪;三、至多七八至亲送送。



老派学者之风

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中华书局的文学编辑室编辑出版了钱锺书的《管锥篇》、《谈艺录》。时任文学室负责人、后来成为中华书局总经理的徐俊在接受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采访时,回忆自己与杨绛初相识,钱锺书还在住院。编辑到他们位于三里河的寓所,时常听杨绛说自己要去医院看望、送饭。“当时杨先生家有一位保姆,但钱先生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杨先生经手、操办。”徐俊说。


之后,杨绛为第一版《谈艺录》的精装本题写签条,其中“艺”字繁体笔画出错,杨绛要求重印时改正,也是徐俊经手。“杨先生平易近人,说话待人都透着老一辈学人的学养与修养,虽然轻言轻语,但清晰而缜密。”徐俊说。他进而提到二老的女儿钱瑗,他到钱家去时也几次见到她:“这一家人都是中国传统的、礼数非常周到的老派学者风度。“


上世纪90年代后期,杨绛和钱锺书都是《文汇报》的作者,刘绪源也因此深入了解他们的作品,并开始通讯。在他眼中,杨绛是平静的,“只有遇到有关钱锺书先生的事情,她才会显得激动,不同于本来的性格。”


2013年,就在杨绛102岁生日到来前夕,北京一家拍卖行宣布拍卖钱锺书的66封书信、《也是集》手稿、12封杨绛的书信和《干校六记》手稿,以及6封女儿钱瑗的书信。其中钱锺书的书信多写于上世纪80年代,收信人是香港原《广角镜》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。杨绛对此很愤怒,她致电李国强并发表声明反对拍卖,甚至表达了亲自上法庭维护权利的决心。“我打这官司,不仅是为我自己,也是为了大家,否则给别人的信都可以拿来拍卖,那以后谁还敢写信?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承诺都没有了。”她写道。


这少有的愤怒,与杨绛对钱锺书生活上的细致照顾一脉相承。这一点,在钱锺书对妻子那句著名的评价“最贤的妻,最才的女”中可见一斑。


而在百岁寿宴前夕,杨绛接受《文汇报》笔谈采访时,这样评述当时她自“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”的心路历程,她对爱情的执拗与诚挚闪现于文字之间:“抗战时期在上海,生活艰难,从大小姐到老妈子,对我来说,角色变化而已,很自然,并不感觉委屈。为什么,因为爱,出于对丈夫的爱。我爱丈夫,胜过自己。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,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,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、创造力而牺牲自己。”


外界看到的杨绛从容缜密,或许只有在与钱锺书有关的事情上,她才暴露出隐藏于心的炽热与执拗。刘绪源告诉本报:曾经,为了不让钱锺书受打扰,杨绛亲自出面接待来访的客人,很多人都被她挡在了门外。“对几个不尊敬钱先生的人,她抱有警惕心理。”


“她的作品有真生命”


“她是一个强者,她有一种内在的骄傲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,这样评价他心中的杨绛。“我非常敬佩,在五七干校的时候,她经常让座位给别人。看起来她是一个江南小姐,但她其实是很坚强的,她也不抱怨,面对逆境非常坦然。”


“钱锺书和杨绛自解放以后都希望平平静静生活,很注意防范来自外界的干扰。”刘绪源表示。晚年的钱锺书与杨绛几乎不参加会议、不接受采访,几乎是将外界的好奇与探求执拗地挡在门外。而与他们相识的人,也知道二老的风格,尽量不去打扰他们。


但杨绛有自己与外界沟通的方式,那就是文字。钱锺书去世后,杨绛重新投入创作,频繁出书:翻译《裴多》、撰写《我们仨》、《走到人生边上》,等等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《杨绛文集》也一再扩充:2004年出了第一版之后,经历两次重版,都增补部分内容。98岁以后,杨绛又为十年前创作的知名小说《洗澡》撰写续篇:《洗澡之后》,给情感纯洁的男女主角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。“假如我去世以后,有人擅写续集,我就麻烦了。现在趁我还健在,把故事结束了吧。”她在《洗澡之后》的前言中写道。出版社向本报透露:“由于高龄,这部作品一直处于没有最后完成的修订状态中,此次收入《全集》,是杨绛先生的心意,也是第一次公开发表。”


当然,文学于她,亦是慰藉。“1997年早春、1998年岁末,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,我很伤心,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,逃避我的悲痛,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,只能逃避。”杨绛在前述笔谈中提到。


“杨绛先生的文字清晰、温婉、流畅从容而有深度,能够将微小而平凡的细节写得非常生动。”刘绪源评价道。他撰著的《今文渊源》一书中,有一篇文章是对杨绛散文的评价。这篇文章曾给杨绛看过,老人在通电话时答复“赞同”。“当时老人的声音已经不是1990年代那样如少女般温和,而是有些沙哑,耳朵也几乎听不见了。”2011年的这通电话,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谈话。当时,刘绪源只是听着杨绛说话,而他对杨绛说的话,则需先对她家保姆说,再由保姆转达。


“(与钱锺书去世之前相比)我觉得她整个风格都没变。”据刘绪源观察,杨绛始终是追随着自己的灵感和思考来写作的。“哪里能够激发她的灵感和兴趣,她就从哪儿开始写起”。


迈过人生第100年时,杨绛依然看上去有些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着,笔耕不辍,清宁而不乏味。“我现在很好,很乖,虽然年老,不想懒懒散散,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,better myself in every way,过好每一天。”2011年,杨绛接受《文汇报·笔会》的笔谈采访时,她写下了这些意趣恬淡的文字,勾画自己的状态。


杨绛的最后20年


这些年,她将既往岁月一点一点整理、打包,世人惊叹于86岁之后的人生仍可以如此丰裕:


1998年


12月,钱锺书先生在缠绵病榻一年之后离开人世。而前一年,这对夫妇唯一的女儿钱媛因病去世。“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。就这么容易地失散了。‘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’现在,只剩下了我一人。”杨绛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到。


此时杨绛已是87岁高龄。世人将看到一个更深居简出的作家、学者、钱钟书遗稿的忠实整理者。



1999年


杨绛根据英文翻译了柏拉图的对话录《斐多》,六万余字。《斐多》描绘的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义当日,与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。这些讨论至今仍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。杨绛在翻译时参考多部作品,并为读者写作了注释。她在这年年底所写的译后记中说,“我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,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。”此书2000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,2011年三联书店再版时,杨绛又做了少量修订。


2001年


9月,杨绛先生以全家人的名义,与清华大学签订《信托协议书》,成立“好读书奖学金”,这一名字与钱锺书先生任“中央图书馆”英文总编纂时主编的馆刊同名。当年杨绛为奖学金捐助现金72万元,到2011年,已是929万元。

杨绛一力揽下了整理钱锺书学术遗作的工作,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:除了2003年出版的3卷《容安馆札记》,还包括178册外文笔记(共3万4千页)。


2003年


92岁的杨绛重新提笔,在该年出版了散文集《我们仨》。书中回忆了她与钱锺书一路走来的时光,以及丈夫与女儿生前最后一段日子。


在第二部《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》的开始,她如此谈论三个人的生活:“我们这个家,很朴素;我们三个人,很单纯。我们与世无争,与人无争,只求相聚在一起,相守在一起,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。碰到困难,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,困难就不复困难;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,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,都能变得甜润。我们稍有一点快乐,也会变得非常快乐。”她说,她是借写作来重温,让“再也找不到他们”的自己,和他们再聚聚。



2004年


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《杨绛文集》八卷本,约250万字,其中一至四卷为创作部分,约为116万字,收入长篇小说、短篇小说、散文及戏剧文论;后四卷为译文,约134万字。


杨绛为文集出版撰写了《作者自序》、《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》,并亲自为文集选定了照片和插图80幅。《自序》中,她讲到自己的选择标准:“不及格的作品,改不好的作品,全部删弃。文章扬人之恶,也删。因为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‘鸣鼓而攻’,但一经揭发,当事者反复掩饰,足证‘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’;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。被逼而写的文章,尽管句句都是大实话,也删。有‘一得’可取,虽属小文,我也留下了。”


2007年


出版散文集《走到人生边上:自问自答》。这是她2005年住院期间,躺在病床上想到的题目。六十余年前,她编定了钱锺书的第一本文集《写在人生边上》,如今这是她对《写在人生边上》的注释。书中,她试图回答神和鬼的问题、有关人的问题等等。


她说她听了太多关于身死寂灭的说法,“他们的思想正确吗?他们的‘不信不迷’使我很困惑。他们不是几个人。他们来自社会各界:科学界、史学界、文学界等,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、这么坚定,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。”“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,按照合理的规律,合乎逻辑的推理,依靠实际生活经验,自己思考。”



2008年


吴学昭的《听杨绛谈往事》由三联书店出版。这本书相当于杨绛的自述,记录了自杨绛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。杨绛在作序时说:“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,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,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,只此一篇。”


2009年


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二版《杨绛文集》。


2011年


杨绛先生100岁生日。她婉拒外界为她祝寿的邀请,这一年,20卷《钱锺书手稿集·中文笔记》出版。钱锺书生前曾阻止杨绛想补裰破旧笔记的想法,说,“没用了”。“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,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,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。我应当尽我所能,为有志读书求知者,把锺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。”杨绛写道。


百岁生日前,杨绛接受了《文汇报·笔会》的笔谈采访,她说:“我的‘向上之气’来自信仰,对文化的信仰,对人性的信赖。”“细细想来,我这也忍,那也忍,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,内心的平静。”



2013年


102岁生日。“2013年7月17日,今天我生日,在家平静如常度过。只是从早到晚海内外亲友祝寿电话不断……”


但就在此前,北京保利拍卖、传是拍卖以及中贸圣佳拍卖宣布上拍钱锺书与杨绛的信札,老人又一次走进公众视线,声明反对信札上拍。她这样写道:“事情发展到现在,我一直想不明白,朋友之间的书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,这么多年的感情,怎么可以作为商品去交易?我已经100多岁,对于这件事,在思想上完全无法接受,感情很受伤害!我打这官司,不仅是为我自己,也是为了大家,否则给别人的信都可以拿来拍卖,那以后谁还敢写信?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承诺都没有了。”在杨绛的坚持之下,拍卖公司最终撤拍钱锺书与杨绛的信札。


2014年


7月17日,103岁生日。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最新的9卷本《杨绛文集》,不仅收录她近十年来的新创文章,还有4万多字的《洗澡》续篇:《洗澡之后》。续集中,杨绛给《洗澡》的主人公安排了结尾,她表示,趁她还健在,把故事结束,别人也不要再想写续集了,为的是给主人公一份纯洁的友情,也给读者一个圆满的结局。


出版社介绍,《杨绛文集》将于8月召开新闻发布会,但杨绛很可能不会参加。



2015年


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(虚岁105岁)。据了解,这位优雅、博学的百岁老人现在身体很好,仍然思路清晰、精神矍铄,仍然爱清净。


2016年


5月25日凌晨,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,享年105岁。


综合一财网、人民网、澎湃新闻网报道

↓↓ 欢迎大家给我留言~精选留言会显示在这里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